曾几何时粤语歌坛无比风光,曾几何时粤语歌坛百花齐放,曾几何时粤语歌坛引领潮流........如今回想起这些不禁一声哀叹。黄霑曾说:“粤语流行曲已完全失去从前的优势,未来或许只能像粤曲一样,成为古董式的精英文化”。
纵观粤语歌坛的发展史,我们可以总结出导致粤语歌坛没落的5大原因。这些原因不是单一存在的,它们相互影响和叠加,随着时间的积累,最终形成当前这种局面。下面我们看看具体是哪五大原因。
原因一:香港唱片公司为了自身利益,杀鸡取卵,最终自食苦果。
任何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有背离初衷、偏离原始轨道的风险,而且这种走向是很难把控的。这一点在粤语歌坛也是同样的道理,在粤语歌曲最为流行的时期,也许很多人不会想到粤语歌曲会衰落得这么快,也许有一部分人早已预料到盛极必衰的结局。但无论是哪种情况,这都不是个人力量可以左右的,而是整个唱片市场长期以来的畸形发展导致的。在利益面前很难保持初衷,香港唱片公司为了赚钱而让歌手摒弃自己的强项,舍弃发扬粤语歌的机会,为了迎合内地歌迷的口味,将市场大范围向内地倾斜,从而导致粤语歌曲产量急剧下滑。与此同时,为了大规模的进军内地市场,降低歌手门槛,导致香港乐坛的新人华而不实,最终落得后继无人。
原因二:香港乐坛的中流砥柱过早逝去,未能实现新老歌手平稳过渡。
香港歌坛诞生了许多王牌歌手,比如70年代就走红的许冠杰、罗文、徐小凤,80年代的三王一后:谭咏麟、张国荣、陈百强、梅艳芳,90年代的四大天王、Beyond等。让人唏嘘的是,这些中流砥柱型的歌手有很多都是英年早逝,比如黄家驹、陈百强30多岁就离开了,张国荣、梅艳芳40多岁就离开了,罗文走的时候也没有超过60岁。粤语流行歌曲的创作大师黄霑先生的逝去,也对粤语歌坛影响非常大。徐小凤名曲《顺流逆流》的创作者,歌手兼创作人的蔡国权,却因为遇到车祸,导致终身残疾。
原因三:K歌文化限制了粤语歌坛的发展
90年代中后期开始,因为盗版唱片猖狂,导致唱片公司的收入减少。唱片公司于是与歌厅合作,推出独家试唱歌曲,乐迷可在卡拉OK盒子观看新歌的音乐影带或试唱该歌。唱片公司为迎合一般人的口味,一般会要求音乐人在作曲时采用较简单的音乐和重复易记的歌词,令乐迷较易掌握该歌曲。而大部份歌曲以情歌为主并开始公式化,从而慢慢降低了歌曲的素质和大幅收窄了音乐人的创作空间。结果久而久之,香港乐迷开始对“K歌”生厌,不愿再浪费金钱购买本地唱片,唱片公司却又未有迎合这个市场趋势去提升歌曲质量,结果导致香港乐坛持续低迷,不仅无法走出香港市场,甚至连本地市场也失守。
原因四:经济的影响
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,那一年香港遭遇了亚洲金融风暴,这对香港乐坛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。加上互联网的冲击,电脑下载歌曲在2000年左右盛行,以及2001-2002年间香港经济再现衰退等,以上种种原因都极大影响了香港唱片市场,相比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高峰期大幅下泻,市道疲弱,华星唱片于2001年被传结业,。滚石也没出香港歌星的粤语碟了。
原因五:香港乐坛最大的推手放弃粤语歌曲,转战国语市场
香港回归之后,很多人看到了大陆巨大的市场空间,众多歌手为了迎合大陆市场纷纷发展国语歌曲,可以说那个时候谁的国语好,就能先分一杯羹。与此同时,作为香港乐坛最大推手的广州乐坛,大力发展国语流行歌曲,打造了大批国语歌手,却渐渐放弃粤语歌市场。等到国语歌手纷纷解约北上时,广州乐坛悔之已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