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粤语歌比国语歌好听?| 意外

发布时间:2023-04-19 23:50:29


粤语歌听起来比国语歌好听?

这是有科学根据的!


意公子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帖子,讨论的是:为什么听了粤语歌后觉得普通话的歌都觉得很失色了?





作为一个常常沉醉于粤语歌的感性女纸,在这篇帖子的基础上,意公子查了点资料,给大家做了点小总结。当然了,毕竟意公子的粤语水平仅限于看懂TVB的剧,所以其中有不完善的地方,欢迎各位粤语歌歌迷前来指点。


粤语歌词与历史IYRIC&HISTORY

粤语歌词声调变化歌曲旋律变化基本相一致,这成了粤语歌曲好听的保证之一。

粤语歌独特之处是因为粤语歌词创作时就要考虑的问题:协音。协音就是歌词声调变化,要和歌曲旋律变化基本相一致,否则将会很难听。这和古代词曲创作中考虑平仄相似,但比平仄要求高。



▲黄伟文和林夕是香港乐坛两大著名词人


在当今粤语歌坛写诗要讲求押韵这件事,与粤语发展至今仍然保留着大量古汉语词汇是分不开的。因此,在这里为大家普及一下粤语的发展历史

汉唐时期,位于一隅的广东一直极少战乱,基本没受到北方游牧少数民族的影响,所以一直保留着汉唐时期的语言、文化。因此大量的唐诗宋词现在只有用粤语来读,才能符合诗词基本的“韵律美了。



▲汉武帝北伐图


唐代的著名诗人王维的名作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为例:



▲王维


独在异乡为异客, 每逢佳节倍思亲。 遥知兄弟登高处, 遍插茱萸少一人。 在粤语里“亲、人是同韵母的,符合诗词的押韵要求。但普通话里这两个字就不同韵了。从这首诗作可以肯定唐代的山东人说的也是与粤语一样的古汉语。



▲古汉族是一个封建社会


因为古汉族是男耕女织的农耕型封建社会,所有为了让人与人之间可以更容易近距离、长时间地面对面交谈,当时的“文言文都是很简短的,所以需要多达九个音调,这样保证了大多数字之间的读音都有差异,从而不会有过多的同音字歧义,让人能够在简短的语言内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。



▲南宋日常景象


南宋之后的中原汉语,因为音调大为减少,为避免过多的同音字而严重影响到交流的弊端,其解决方案就是增加声母,即在原来从没有卷舌音的古汉语基础上,通过把“zcs”三个声母发卷舌音而新增加了“zhchsh”这三个声母。这就是现在的普通话有卷舌音的由来了。

粤语发音PRONUNCIATION

粤语一共有9个声调,分别用数字表示:1阴平、2阴上、3阴去、4阳平、5阳上、6阳去、7阴入/上阴入、8中入/下阴入、9阳入。这样多样化的声调,造成了说话时音调的抑扬顿挫。粤语的歌词在粤语有这样好的声调基础上,可以进行创作发挥的方向更多,可以更好的让词曲契合。




以陈奕迅的《富士山下》和《爱情呼叫转移》为例,明明同样的曲调,演唱者也是同一人,但是一个是粤语歌词,一个是国语歌词,唱出来却有天差地别的区别。接下来,意公子将以这两首歌为例,进行说明。


入声在普通话里已经消失,但在粤语里保留了3个入声(除变调外),即发音中带有-k -t -p这样的结尾,只做口型不发音,显得短促,造成了歌词中“抑”的感觉。


例如:在《富士山下》副歌的第一句中,粤语是“谁都只得那双手”,国语是“把一个人的温暖”,粤语“得”的发音是以“t”结尾而短促的,但国语“的”却是有长音在。



▲《富士山下》MV


▲《爱情呼叫转移》MV


普通话中的第一第二和第四声在发音中是基本没有变化的,只有第三声的发音变化是先低后高的,普通话上声(3声)的符号就形象地表示出来了,但是粤语却非如此。


同样用《富士山下》这首歌作对比,在副歌

得那双手 
* 靠抱亦难任你
* 要必先失去接受

这段歌词中,有9个先低后高的音,而国语歌词中只有5个。


一个人的温
移到另一个的胸膛
* 让上次犯的错出梦想

因此,歌词中的上声字需要有先低后高的变化,有点“扬”的感觉,就好像天然地在旋律中加上了连音效果。


▲粤语有56个韵母

另外,粤语有53个韵母,比起普通话的24个,在口型变化方面非常丰富。非粤语人士觉得粤语歌好听可能有这个原因,同时也因此觉得很难学,因为有太多独有的韵母。



因此,意公子觉得,觉得粤语歌更好听这件事儿,其实是这么个理儿:

听不懂听旋律,听得懂的听情怀。

对于广大非粤语区的歌迷来说,因为听不懂,就像英语一样。由于你听不懂,所以你潜意识里会把曲不自觉的放大化,而因为你听不懂粤语,那么也就成了曲,自然会觉得粤语歌更好听。

而对于那些从小听粤语歌长的歌迷来说,粤语对于他们有种母语的认同感,因此在情感上会更喜欢粤语歌。



▲陈百强的粤语歌给整整一代人带去了感动


那么你或许要问了,意公子属于哪一类?

悄悄告诉你:

意公子属于第三类:

即使听不懂粤语歌词

也各种被感动的情怀逼一枚。

那么你呢?

你对粤语歌是否有情怀了?



友情链接

Copyright © 上海粤语新歌榜联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