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乐坛发展史——昔日万丈光芒,仅剩一块遮羞布

发布时间:2023-04-19 23:50:29


华语乐坛由台湾、内地及香港歌坛三足鼎立形成掎角之势,由外围东南亚的华语圈作为补充,从早期的藩镇割据,到中期的互通有无,再到当下的紧密联系,越来越趋于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态。

上文中,我们讲过了台湾歌坛作为整个华语流行音乐风向标的发展轨迹,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阅读

台湾乐坛发展史——天王盛行、教父辈出的华语乐章

香港歌坛在整个华语流行音乐体系中,作为仅次于台湾乐坛的重要一脉,曾经的辉煌、今昔的落寞,同样值得我们记取。

上个世纪50年代起,各个行业的大批落难人才聚拢到香港,这个弹丸之地倚靠便捷的地缘优势和兼容并蓄的开放政策,稳据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,凭借码头经济和金融支撑迅速崛起,位列“亚洲四小龙”。

传承千年的中国文化,在这片曾被称为“文化荒漠”的港岛得以续命。粤语歌坛作为香港文化、娱乐产业中的一面旗帜,开始扬帆起航。

黎明前的混沌

从60年代香港兴起的第一次乐队潮,到70年代中叶正式确立乐坛秩序,中间的这段时间,我们称之为香港乐坛的蒙昧阶段。

在此期间,香港翻唱西洋歌曲的乐队盛行,同时还受到广东粤曲和台湾抒情小调的影响,几股音乐势力的交汇下,构成了香港乐坛黎明前夜的画面。

1乐队潮

60年代香港发生“五月风暴”,社会到处弥漫着不安定情绪。1964年,风靡全球的甲壳虫乐队访港后,躁动不安的年轻人纷纷抱起吉他,借用歌曲表达情绪抒发情感,这就是香港的第一次乐队潮。

乐队潮中的佼佼者:泰迪罗宾和他的花花公子、许冠杰和他的莲花乐队、谭咏麟和他的失败者乐队。

2粤曲风

粤曲作为粤语方言演唱的曲艺品种,属于粤剧分支,极具岭南特色,在香港地区影响甚殊。甚至早年的香港电影,都是以粤曲为蓝本出现。

3台湾流行曲

台湾以抒情小调为主打的流行曲,成熟期早于香港,所以台湾流行曲在早期的香港也特别有市场。

缔造港乐的两尊神

70年代中叶,香港建立起粤语歌坛秩序。许冠杰和顾嘉辉则是缔造香港歌坛的“绝代双骄”,世人皆尊许冠杰为“香港歌神”,其实顾嘉辉的贡献毫不逊色。

许冠杰用香港口语入歌,亦俚亦雅的创作风格嫁接古典与流行,是第一代香港歌神。顾嘉辉则深受广东粤曲影响,融汇传统音乐风格,韵味独到,被誉为香港乐坛的“音乐圣人”。

许冠杰沿袭西洋曲风,顾嘉辉则是粤曲传承人,两人分别创作的《鬼马双星》和《啼笑因缘》,被并举为香港粤语流行曲的肇始开端。

许冠杰以唱出小市民的心声见称,顾嘉辉则是香港影视音乐的奠基人,在他的影响下,电影和电视剧歌曲在香港乐坛牢牢占据着一席之地。

香港歌坛的第一次大繁荣

许冠杰和顾嘉辉联手建立起歌坛秩序后,粤语流行曲逐步走向正轨,七八十年代交替间,粤语歌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繁荣局面。

1979年,以十大中文金曲颁奖礼的举办为节点,香港歌坛迎来第一次盛世,不论是舞台上的歌手还是幕后音乐人,都人才济济,港乐就此迈入黄金年代。

殿堂歌手

罗文:乐坛“歌圣”,首开艺人举办个人演唱会的先河,舞台上大胆出位的表演风格比、张国荣早出一个代际。并且是第一个将流行曲高度专业化的歌手。

林子祥:乐坛“歌隐”,铜喉铁肺的创作型歌者,兼具最男人的唱腔,放眼整个华语乐坛,估计没有一位歌手愿意与之飙高音,正宗版《男儿当自强》能把人唱的眼冒金星,粤语快歌能把人唱到断气!

徐小凤:小凤姐是香港不世出的殿堂歌手,梅艳芳早年凭借模仿她出位。小凤姐92年红馆演唱会破天荒的开到43场,这项记录至今无人打破,难怪发哥、华仔在她的演唱会上都要跪拜。

关正杰:早期粤语流行曲时代,演唱电影和电视剧主题曲的代表人物,80年代后期退出歌坛,90年代以“不想为领奖而减肥”为由,拒绝香港歌坛殿堂级荣誉金针奖。

甄妮:台湾出道的甄妮,是早期港台歌坛互通有无的代表人物,也是横跨两岸三地的第一位重量级歌手,她与罗文合作的83版《射雕英雄传》原声带,堪称经典绝唱。

创作天团

奥金宝:从十里洋场的上海滩,再到香港乐坛的崛起,菲律宾籍乐师与华语乐坛有着极深的渊源,奥进宝则是其中翘楚的代表人物。

黄霑:才华横溢,冠绝词曲的霑叔,一生创作了2000余首作品,曲作浩浩汤汤意蕴悠长,词作结合侠义精神与人生哲学,他是整个华语流行乐界的杰出代表。

卢国沾:凡有华人处,无不唱卢词!卢大侠填词的《万里长城永不倒》,被称为“中国人的脊梁”,他还关注社会民生,作品极富哲思。

郑国江:他与黄霑、卢国沾并称词坛三宗匠,作品隽永清新,诗情画意,是自然派的词人。

黎小田:亚视主题曲的领军人物,搭档卢国沾,比肩辉黄(顾嘉辉、黄霑)。


80年代香港歌坛步入偶像时代,以许冠杰为首的第一批“功臣”唱将纷纷退居“二线”,把舞台交给后辈施展。

谭咏麟、张国荣、梅艳芳和陈百强则是这个时期最为耀眼的巨星,谭张梅陈被时人称为“三王一后”,后来也有人为了呼应90年代崛起的“四大天王”,,成为整个八十年代最重要的乐坛偶像。

此四子实力与偶像兼具,推动了香港流行乐坛进入全盛的辉煌期,同时,他们在80年代基本上垄断了香港乐坛大大小小的音乐奖项,香港乐坛开始进入寡头垄断期,新人想要冒头变得愈加困难。

脱胎于温拿乐队的谭咏麟和后来居上的张国荣,在媒体与歌迷们喋喋不休的争论中,被时代裹挟着推向风口浪尖,揭开了“谭张争霸”的序幕。

乐坛大姐大梅艳芳,始终保持着她在女歌手中的霸主地位,无论是唱片销量、演唱会场次还是拿奖数量,对同时代的女歌手都呈现高压态势。

谭张梅陈四人中,除了陈百强是创作型歌手外,其他三人发片时需要大量歌曲投入市场,原创不足的情况下,带动起翻唱日本歌曲的风气,甚至弥漫八九十年代的港台歌坛。

时常会有人言:一个中岛美雪,养活半个港台歌坛。这话并非空穴来风,而这股翻唱之风,大半都要算在谭张头上,这也是两位殿堂巨星带来的坏影响。

,再度刮起乐队风潮,并且有意识的走原创风格。对此,黄家驹非常自豪的说:“这一次不是模仿,不是乐队潮流复兴,而是真正的革命!”

香港的权威音乐杂志评点本土乐队时,给他们排排坐:冠军太极,亚军达明一派,季军Beyond。但是排在前两位的太极和达明,风格太过于另类前卫、特立独行,所以在内地的知名度较之Beyond悬殊甚巨。

达明一派开创了英伦电子+中国古典的“新浪漫”曲风,1987年发行的《石头记》,的唱腔堪比“行走的荷尔蒙”,歌词牛到入选香港大学中文系课本。

太极乐队更是在成军30年之际,继温拿乐队之后,第二个染指香港殿堂级音乐奖项——金针奖。估计达明距离这个奖项也不会太远了。

组成这次“乐队潮”盛况的队伍还有Raidas、风之Group、浮世绘、Blue Jeans、City Beat等等,不再赘述。

四大天王——香港乐坛的最后一次狂欢

八九十年代交替之际,谭咏麟、张国荣、梅艳芳先后不同程度的退出歌坛,陈百强英年身故,。

香港歌坛的真空期,使得台湾唱片界大举入侵,以王杰、齐秦、周华健、童安格为代表的台湾乐坛势力在香港站稳脚跟。面对“来犯”的台湾歌手,香港歌坛炮制出四大天王制衡之,并且开始拓展国语歌曲作为反击。

早在80年代张学友与吕方就被称为新人中的“双子星”,吕方声势下滑之后,张学友搭档偶像派的黎明和刘德华,组成三剑客。

三剑客再加上李克勤,四大天王的布局接近尾声,奈何悲催的“CD勤”被从台湾火回香港的郭富城踢到第五天王的位子上,由此四大天王正式成军。

女歌手方面,梅艳芳这座大山退出之后,叶倩文、林忆莲、王菲、关淑怡、彭羚等人纷纷冒头,晋升歌坛天后。整个90年代的香港歌坛,差不多都是这群人在分果果。

遥望90年代四大天王统治香港乐坛的时期,既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,他们缔造乐坛传奇的同时,也湮灭了太多的可能性。

陈奕迅、容祖儿——港乐最后一块遮羞布

90年代中期,整个乐坛迎来一次技术革新。随着“卡拉OK”的兴起,听众对音乐的品质追求和敏感度逐渐降低,电子器乐取代录音室的真人团队,掌握数码电子合成器制作音乐成了音乐人的必修课,乐坛上早期的创作巨匠逐渐隐退。

90年代的四大天王时期,大家还在享受翻唱歌曲带来的红利,千禧年之后,香港歌坛创作不足的短板日益凸显。

有人说谢霆锋的横空出世终结了四大天王对乐坛的统治,其实不然,终结四大天王远非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力及。应该说是一群人终结了四大天王,甚至包括台湾乐坛的任贤齐、张惠妹、周杰伦、孙燕姿。

千禧年之后,香港乐坛由盛转衰,成了大写加粗的“尴尬”。如今把持歌坛“霸主”位置的陈奕迅和容祖儿,俩人走红毯的年限都已经熬过了刘天王,但仍是香港乐坛颁奖礼上的奖项担当。

他们成了香港乐坛的最后一块遮羞布,揭开了,就真的颜面无存了。


推荐阅读:




友情链接

Copyright © 上海粤语新歌榜联盟